科技钙有“钱”途
“今年1月至8月,公司已实现产值4500万元。”9月26日,常山金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红良告诉我们,公司去年同期的产值只有3000万元,这是企业走产品转型升级之路,重视科技投入的结果。
从生产普通钙到功能钙、纳米钙,再到PVC增效剂、特种增塑剂,金雄公司尝到了科技钙的甜头。常山金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志胜是一个敢于投入、善于创新的掌门人。早在2002年,他进军碳酸钙产业时就果断定下企业发展目标:与科技“联姻”,做精做深钙产品。
几年来,他先后聘请了浙江大学、清华大学等校的多名教授为技术顾问,主持新产品的开发工作。与浙江大学化学系共同组建了精细钙类产品开发中心,形成产、学、研联合体。“成立研发中心,新购设备,外聘专业人员,花在科技投入的资金达700余万元。”当然,有投入才有回报。目前,“金雄”公司已成功开发PVC管材专用增效剂、注塑管件专用纳米碳酸钙、硅酮密封胶专用纳米钙和油墨专用纳米钙等四个成熟产品。“如今,金雄公司具有年产6万吨纳米碳酸钙、2.5万吨PVC增效剂、5000吨特种增塑剂的生产能力,是省内同行业中具有生产纳米FPCC的少数企业之一。”周志胜算了一笔账,以纳米钙产品中售价最低的产品为例,每吨成本按煤炭最高价计算不会超过1100元,售价为1600元,每吨利润500元,是普钙的4倍多。
技改降能耗,实现绿色发展
技改降能耗,企业实现绿色发展。“现在,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清洁化生产取得了良好成效,能源系统优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奖励扶持。”周志胜介绍,金雄公司率先采用智能节能设备,大胆吸收日本白石、美国特矿等国外行业先进工艺,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综合能耗,降幅在国内钙行业中领先。特别是硅酮胶专用碳酸钙新产品的研制成功,替代了一部分原来由日本进口的专用钙,填补了国内这一市场空白,产品在浙江、江苏等地区已形成一定市场,年销售额将达1000万元左右。
转型升级,促进常山钙产业快速发展。“2005年,全县轻钙生产总量为34万吨,去年突破65万吨。”常山县钙产品工业协会秘书长何时敏说,去年全县11家轻钙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达4.07亿元。
今年1月至8月,辉埠镇的钙产品总产值已达3.2亿元。目前,常山钙产品企业已从小规模生产向中高档产品方向发展,特别是通过招商引资,引进投资2.9亿元的浙江华盛钙业,引发了一场大震动,助推了钙产业发展。目前,“华盛钙业”投入1500万元巨资,采购安装了变频离心脱水机、钢制窑、余热回收等节能环保设备,吨产品的煤耗降低了35%左右。
外地的“老虎”来了,本地“狼”怎么办?转型、技改、降能耗!近几年,“雪峰”、“龙山”等钙产业企业通过技改,使产品结构向价格高、效益好的活性钙、精细钙、纳米钙发展。去年以来,浙江雪峰碳酸钙有限公司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,其自行设计安装的新型粉体干燥机,不仅减少80%的粉尘排放,提高了碳酸钙回收率,而且节约能耗30%左右。“龙山碳酸钙”进行节能技改,吨产品电耗下降10%,一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180万元……常山县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,传统的钙产品企业,纷纷更新设备工艺、淘汰落后产能,加快转型升级步伐。为加快钙产业的绿色转身,近年来该县加强了对钙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,制定能耗达标联盟标准,在技改贴息、资金补助上给予倾斜等,给钙产业注入新的活力。
常山鑫雪纳米碳酸钙有限公司是2008年筹建的新企业,2009年试生产时,产品质量一直不稳定。“当时主要是设备不行,生产工艺有缺陷。”鑫雪公司总经理胡志俊说,对此企业只好花重金聘请专家进行技改攻关。2009年,公司聘请了一名江苏的专家,去年又聘请广东的一名工程师。“技改投入资金达300万元,将一些设备全改了。”原先用脱水设备生产,结果细的碳酸钙流失了,只留下粗的。现今,改用压滤机后,出来的碳酸钙粒径均匀。自今年3月正常生产后,企业一个月要生产900吨的超细活性钙,产品已远销上海、江苏、山东、福建,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。
何时敏说,今年常山县提出“苦干五年,再造常山”的奋斗目标,为了实现绿色发展,全县的钙产品企业也要确定一个“奋斗五年,再造一个企业”的目标,要力争在2015年,全县轻钙、活性钙、多功能钙的生产规模达150万吨,“十二五”实现钙产业工业产值40亿。(记者胡宗仁通讯员樊淑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