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企业“华昌”和大科学家“师昌绪”——据国家
树脂网(
www.360gsz.com)专家介绍,欣闻师昌绪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又在电视上看到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他老人家颁奖,不由得想起了两位教授讲的“大科学家和小企业”的一些往事。“小企业”是刘坐镇教授开创的。20年前他听了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,鼓起勇气走出书斋,办起了“华昌树脂厂”。重要的是,“华昌”选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――“新材料+新技术+自主知识产权”。这一方向赋予“华昌”无穷的生命力。知识是他们最雄厚的资本,学院是他们最强大的后方。狭窄、简陋、拮据,这一切都不要紧,关键在于生产成果符合社会发展需要。当“华昌”拿出国际公认的高端树脂产品、拥有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时,他们蜗居在一角;当他们被评为首批“高新技术企业”、主要产品“MFE”成为“上海市名牌产品”并连续10年位居全
国产量第一时,他们仍然蜗居在一角。在这时,师昌绪来到了“华昌”。大师踏进校园东北角,对这个“小巨人”甘处陋巷、志在创新的勇气大表赞赏。
刘坐镇教授介绍说:“我们的MFE树脂,最近已经被国产风电机组选用为制造叶片的材料;国家的核反应堆,也准备选用这个产品。”师昌绪高兴地说:“好!你们企业虽小,可产品影响不小。核电、风电都属于清洁能源,不仅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,而且在国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产业。”“你们这样干下去,前途无量。‘华昌’将不止一个亿,是一个亿后面再加一个亿、两个亿的事情,和高强度碳纤维有同样的意义!”老人一直牵挂着中国碳纤维材料业的发展,看了“华昌”,心有所动,当下就对刘坐镇说:“树脂和高强度碳纤维,两者在产业上是互相匹配的。我们的航天、航空和军工领域需要大量高强度碳纤维产品,但进口受到严格的限制,出路就在于国产化。看到你们的树脂研发和生产都走在全国前列,我很高兴,希望通过你们的规模化发展,带动高强度碳纤维,推进整个材料产业的大发展。” 据国家树脂网(www.360gsz.com)专家介绍,两年后“华昌”新厂落成,侯锐钢教授受刘坐镇总经理的委托,专程前往哈尔滨向师昌绪院士汇报。他说:“我们在海湾的新厂已经建成,试生产也已取得成功,产品质量完全符合国际标准。”师昌绪详细询问了新厂的规模、布局,以及生产、销售等情况,连连赞许“华昌”迈出了新步伐。
当师昌绪得知,“华昌”的MFE树脂产量不断跃升,现在市场占有率已是全国第一时,不住击节叫好。他鼓励道:“材料创新,你们‘华昌’走在了前面。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,将来需要更多的创新材料。一句话,新材料的研发生产,多多益善。”他进一步诠释道:“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?因为新材料的发展方向有三个,一是上天,二是入地,三是下海。上天,就是航天、航空和军事的需要;入地,就是地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;入海,就是向海洋进军,问海底要更多的资源。新材料发展和新能源发展,两者不可分割。这是我们国家前途命运攸关的大事。”说完这些话,师昌绪院士给“华昌”新厂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,信中说:“华昌公司坚持自主创新,专业从事耐腐蚀材料的开发与研究,自筹资金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MFE乙烯基酯树脂、UP专用不饱和树脂及气冷核反应堆专用核纯级胶粘剂等生产装置,坚实地走出了一条高校企业技术创新之路。这是实行创新型国家科技发展战略,加强官产学研多方合作,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收获。”
又过了两年——2010年秋天——“华昌”副总工程师侯锐钢,再次赴京向师昌绪汇报产学研成果。侯教授感谢大师对“华昌”这样一个小企业的支持。师昌绪说:“不要谢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企业不在大小,只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,就应该大力扶持。我现在的主要任务,就是对一线的同志摇旗呐喊,为你们助威鼓劲,推动你们事业的发展。” 据国家树脂网(www.360gsz.com)专家介绍,当得知“华昌”两年来,千方百计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,树脂生产又有了长足发展时,师昌绪显得尤为兴奋。他说:“直径73米的风机,用了你们生产的树脂,你们是国内第一家;风机直径即将加大到130米,也已决定用你们的树脂,说明你们产品过硬,人家信得过。你们这样坚持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,方向是对头的。”光阴荏苒六年瞬息而过,一边是年已九旬的老人,一边是华发早生的后辈;一边是名镇四海的科学大家,一边是默默实干的校办小厂。都说大科学家是干大事成大业的,但在“华昌”的发展史上,我们却分明看到了一位著名院士的不倦身影和良苦用心。谁又能说,这不是科学大师特有的大手笔和大眼光呢?
{发布日期:2011-6-25}